双周学术论坛(第九场):澄清中美双边贸易统计误导

2022-06-02 浏览次数:
字号:[ ]

  2022年5月13日,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双周学术论坛”系列活动第九场如期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李昕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澄清中美双边贸易统计误导”的线上专题讲座。讲座之余,李老师为同学们细心解答关于中美双边贸易存在的困惑。此次参与线上论坛的人数约有90余人次,同学们在线积极提问,李老师一一耐心解答,论坛学术交流氛围浓厚,与会师生受益匪浅。

  李昕,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全球价值链、国际资本流动等开放宏观经济学领域。在《中国社会科学》、《统计研究》、《经济学动态》、《南开经济研究》、《财经研究》、China & World Economy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

  讲座伊始,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张原教授向与会师生介绍了此次讲座的主讲人以及讲座主题,同时欢迎全院师生积极参与论坛。希望通过定期举办双周学术论坛,师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分享研究成果,为建造学术殿堂添砖加瓦。


  李老师此次交流的题目为“澄清中美双边贸易统计误导”。讲座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中美关税战回顾、关税战以来中美货物贸易数据变异之谜以及服务贸易中有关跨国企业商业存在模式的统计问题。

  在第一部分对中美关税战的回顾过程中,李老师阐述了20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崛起,相较于2000年,世界上以中国为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家数量大大增加,在中美两国对亚洲国家主要贸易伙伴的激烈竞争中,中国也是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获胜;紧接着,李老师讲述了特朗普时期中美关系的起伏,并对中美十三轮的贸易谈判过程进行梳理,得出中美对彼此的关税水平基本上对等但整体仍处于高位的结论。

  在第二部分对中美货物贸易数据异变的分析中,李老师首先展示了两国不同领域对于中美贸易战的不同看法。两国学者皆认为中美的贸易战对两国存在较大的影响,但对谁遭受更大的损失则各执一词;而两国的媒体、智库则皆认为贸易战有利于本国贸易的发展。紧接着介绍了中美货物贸易差异包括两国统计方法以及概念定义性、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的差异,同时李老师得出结论:2021-2022年中美贸易差异出现逆转的原因更多是由于美国进口商为了逃避关税而少报中国进口商品导致的,并对实证分析部分做出具体讲解。在第三部分李老师简要介绍了跨国企业服务贸易往往被低估是由于常住性原则和属权原则导致的。

  在交流环节中,商学院教授张原老师首先总结讲座内容并对李老师的细致讲解表示衷心的感谢。随后,李老师就同学们有关于数字贸易的测度和计量问题、美国加息对国内经济影响的提问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此次商学院双周学术论坛的圆满举办,使师生们对于中美贸易存在的差异以及贸易战对两国的经济影响有了更为广泛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接下来,双周学术论坛系列活动将会继续和大家见面,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学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