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国的霜枝还凝着《新青年》的墨香,南方的春汛已漫过武当山麓的弹痕。这个寒假,一场跨越山河的红色对话在南北高校间展开。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2023级研究生党支部,以“看万山红遍,鉴南北情深”为主题开展共建,通过“地标共访”,“组织共研”,“资源共融”三大行动,探索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新模式。
【南北共绘红色经纬】
从京畿要地的李大钊故居到鄂北深山的武当山革命遗址,从记录世纪工程的南水北调方志馆到铭刻铁血忠魂的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两地党员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的支前民船前,在焦作南水北调穿黄工程沙盘旁,南北学子通过“历史场景还原研讨”,“精神谱系对照解读”等特色形式,让沉默的文物成为鲜活的教科书。
(图为双方党员于焦作市南水北调方志馆线下共建合影)
李大钊故居的青砖沉默如史册,淮海战役纪念馆的独轮车辙蜿蜒成诗行。从燕赵悲歌之地到楚山汉水之间,青年们的影子掠过方志馆青铜沙盘上的江河脉络,驻足上饶集中营石壁上未冷的呐喊。他们在南水北调的穿黄工程剖面图前触摸当代愚公的体温,于武当山革命遗址的残碑旁谛听松涛与号角的重奏。每一处地标都成为一页活着的党史,让南北学子的研讨声落成扉页间的注脚。
(图为共建双方部分成员巡游南北红色地标留影)
【组织共研激发新质动能】
两支部创新建立“双线互嵌”交流机制:支部书记聚焦“红色资源育人转化”课题,在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展开沉浸式工作研讨;支委团队通过云端共建“组织生活案例库”,系统梳理可推广的实践范式。这种“实地解剖麻雀+云端智慧共享”的协作模式,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注入鲜活动能。
(图为双方支部书记及其他支委开展线上经验交流座谈)
【资源共融培育成长生态】
依托两校在各自地区的独特优势,共建双方着力打通人才培养链条。通过搭建实习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双方部分实习资源互通,让双方支部成员在求职技能打磨、行业认知提升等方面形成长效互助机制。
(图为双方党支部成员进行线上实习交流)
这场跨越山河的红色对话,最终凝结为学子心中新时代的回响:在地标研学中,青年党员读懂了红色基因的南北共鸣;在组织共建中,基层支部探索了党建育人的校际范式;在资源共享中,实习就业机会突破了地域界限的壁垒。两校支部正将寒假实践的星火转化为全年联动的火炬,为新学期的支部建设注入持续动能。